“乐府”原是汉代管理音乐的政府机关。乐,就是音乐;府,就是官府。后人把这个机关所收集、整理和演唱的诗歌称为“乐府诗”,简称“乐府”。乐府诗中主要是汉代民歌,也有一些文人作品。魏晋以后,文人仿照乐府体裁而作的诗歌,也叫乐府。
乐府诗出现于汉代,盛行于魏晋南北朝。它兴起的原因有四:
一、 雅乐沦亡:所谓雅乐,就是皇帝祭祀天地祖宗和举行朝廷典礼时演奏的乐歌。经过秦末汉初的长期战乱,雅乐逐渐沦亡,奄奄一息,因此政府急需收集、整理和创作一些乐歌,以备应用。
二、 建立乐府机关:汉武帝出于“观风俗,知薄厚”的政治目的,建立了乐府机构,广泛收集全国各地的民歌,通过民歌来了解民情风俗,考察政治得失。
三、 传入异域音乐:汉初,中原从北方传入了“北狄乐”。汉武帝时,又从西域(泛指今新疆及中亚地区)传入“胡乐”,音乐家李延年据此“更造新声二十八解”。传入异域音乐,大大促进了汉代音乐和乐府诗的发展。
四、 文人诗衰落:在曹操之前,汉代几乎没有一个著名的诗人,诗坛一派萧条。乐府诗的出现,如同沙漠中注入清泉,荒园中盛放出鲜花,因而盛行于诗坛。